上海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近30年来首降,全市构筑全生命周期视觉健康服务

本文转自:文汇报
上海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近30年来首降,全市构筑全生命周期视觉健康服务
6月6日是第27个全国爱眼日,主题是“关注普遍的眼健康,共筑‘睛’彩大健康” 。 视觉健康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全年龄段人群全生命期,随着本市视觉健康疾病谱的改变和居民健康需求的增长,本市视觉健康工作重点由单纯针对白内障等老年人致盲性眼病和红眼病、沙眼等传染性眼病防治,向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全人群全生命周期视觉健康服务转变,服务内容拓展至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老年人屈光不正矫正、糖尿病等慢性病导致的眼病早期预防和治疗等 。
近年来,本市积极构建医防融合、覆盖全市的“市-区-社区”三级视觉健康综合服务管理体系,推动社区基层首诊和分级诊疗,推进覆盖不同年龄人群的视觉健康综合服务 。 今年,10家三级医疗机构成为首批市级视觉健康规范诊治中心,对接各区级规范诊治中心,提供业务指导和落实疑难眼病转诊和治疗,进一步推动视觉健康服务管理能力的提升 。
同时,本市还依托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强视觉健康智能管理中心建设,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诊断眼底疾病,提高基层眼健康筛查效率 。 调查显示,2021年上海市50岁及以上人群盲、视力损伤率分别为0.41%、6.42%,白内障手术率覆盖率为92.53%、眼镜覆盖率为60%,中老年人群防盲有关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
为遏制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不断攀升,本市持续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 。 一方面,率先在国内建立大规模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转诊、干预“一站式”眼健康电子档案及动态分级管理模式 。 截至目前,本市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电子档案累计建档864余万人次,覆盖人数312万人 。
另一方面,2015年以来,试点并逐步推广基于智能检测设备的“智慧明眸校园”筛查模式和基于自动化穿戴监测设备的“智慧精准”综合干预模式 。 同时,不断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措施,组织修订中小学教室灯光照明标准,推进实施学校视觉环境综合改善;促进减负增效,从优化课程、提高质量、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科学评价考试、家庭社会协同等方面综合减负;落实中小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有序组织学生在课间时到室外活动;全面实施学校体育家庭作业制度,保障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以上户外活动 。
2021年本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60.0%,为近30年来首次下降,较2020年下降1.2个百分点 。
为增强全社会爱眼护眼意识,今天上午,市卫生健康委、市教委、市体育局、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市残疾人联合会共同举办“关注普遍眼健康,共筑‘睛’彩大健康”主题宣传活动 。 以“六朵云”的形式开展线上互动,宣传全年龄段全生命期眼健康的重要意义,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 。
保护视力小提示
【儿童青少年篇】
儿童的眼睛仍处于发育阶段,所以不同年龄段,视力水平不同 。 儿童正常视力水平一般为:3岁≥0.5(4.7),4-5岁≥0.6(4.8),6岁以上≥0.8(4.9) 。
如果发现儿童视力达不到同年龄段的水平,或出现眯眼、歪着头看东西的情况,及时到医院检查 。
保持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保证用眼时光线适宜,建议近距离用眼每30-40分钟至少休息10分钟;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定期进行视力和验光检查 。
【成年人篇】
不要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避免发生用眼疲劳 。
如果看东西模糊、变形、重影、怕光等,及时到医院就诊 。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度近视等疾病的居民,眼底病变风险更高,应每年进行眼底检查 。

推荐阅读